×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植物保护论文_菊花菌核病病原菌鉴定、抗性筛选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

    1.2.2 病原菌鉴定

    1.2.3 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1.2.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1.2.5 不同菊花材料抗性鉴定

    1.2.6 不同杀菌剂毒力测定与病害防治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花菌核病田间病害特征

2.2 菊花菌核病病原菌的致病力测定

2.3 菊花菌核病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2.4 菊花菌核病分子学鉴定

2.5 菊花菌核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6 33份菊花材料的抗性筛选

2.7 不同杀菌剂对核盘菌的毒力测定

2.8 不同杀菌剂对菊花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文章摘要:菌核病是菊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菊花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品种抗性差异和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鉴定,并筛选了33个切花菊品种以及7种杀菌剂。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能够重新感染菊花,并且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原菌株相同。通过病原菌的形态、感染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确定了该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病原菌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YEPD)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在20~30℃时生长最好,在pH值5~7时生长较快,对碳源的种类要求不严格,以蛋白胨为氮源时生长较好。共筛选了33份菊花材料,未发现免疫及抗病品种,有6份中抗品种,13份中感品种,14份感病品种,且离体与活体接种差异性不大。氟酰胺和肟菌酯对核盘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9 mg·L-1和0.65 mg·L-1;此外,通过接种后喷施杀菌剂发现,氟酰胺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8.26%和90.93%,显著优于其他杀菌剂。本研究建立了菊花菌核病的鉴定、筛选与防治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菊花抗性育种与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S436.8

上一篇:高等教育论文_《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