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系列

编者的话:今年年初,以“河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等单位组成了以赵文鹤、董经纬为组长,王慧军、彭建强、张彦惠为副组长,朱麦林、穆兴增、刘蕾、戎建军等为成员的课题组,深入基层调研并撰写了系列报告。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了其中的第一部分,本期刊登的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二部分。 报告之八 关于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五位一体”创新“大区小镇”精准脱贫模式的调研报告 平山县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十三五”规划建设太行山生态涵养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片区、发展京津冀大旅游等历史机遇,坚持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创造了“生态、风景、文化、服务、旅游‘五优’产业大园区+环境、产业、精神、生态‘四美’智慧小村镇”精准脱贫模式(简称“大区小镇”模式),一举活了资源、绿了河山、兴了企业,使凋敝空心山村变“四美”智慧小镇、传统农民变殷实文化业主、单一观光旅游变集文化创意休闲养生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的高效富民产业。 一、“五效”厚植优势 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距西柏坡20公里,是国家4A级风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森林公园、林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以来,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累计投资2.7亿元,以佛光山主景区为依托,遵循“太行山老区发展要突出乡愁文化特色,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和“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目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社区多元综合开发,辐射带动周边87平方公里11个村镇、常住人口和常居型游客3万人,集中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区、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示范区。总的来看,展现出了五大发展效应。 1.资源整合效应。充分利用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三大战役总指挥所”,太行山峻、水秀、林茂,邻近省会等区域特色,红色、古典(中山国)、佛光山等文化特色及地方经济特色,“三特”融合开发。 2.名人聚集效应。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自题写山名,台湾著名佛教名人星云大师等高僧亲自点化、主持,于文华等文艺名人、八一电影制片厂等积极参与宣传片摄制,更多的经济社会专家、社会名流关注和投资“大区小镇”开发建设。 3.文化传承效应。“文化小镇”柏树庄是佛光山园区已开发建设的特色小镇之一,1947年朱德总司令为中央驻地选址,曾在该村观看过村剧演出并就餐。该村是县志记载有名的秀才村,不足千人的小镇恢复高考后走出了160多名大中专生、9名教授。在“文化小镇”,建有村史陈列馆,运用文字+图片+现代声光电展示动漫《三字经》,打造国学一条街。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集团创建河北中盛和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借助佛光山园区特色小镇“影视小镇”唐家会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已创作完成大型廉政剧目新编晋剧《直隶巡抚于成龙》,省内外巡演50余场;拍摄佛光山形象宣传片《心灵朝圣地 胜景佛光山》、音乐MV《感悟佛光山 觉悟佛光缘》和《杏花春雨醉春天》,打造《美丽河北——温暖中国的力量 百位人物系列微电影》之《爷爷和我》《星星之火》等10多部文化精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4.精准脱贫效应。佛光山园区特色小镇“香果小镇”赵家沟,重点发展苹果、山楂、樱桃、杏梅、石榴、葡萄等观光采摘+果汁、果脯、果酒等深加工+创意体验设计的瓜果王国产业园。已完成果树种植1000亩,建成纪念品研发制作小院,实现年增收50多万元,由上访乱村变安静美丽小镇。 5.示范带动效应。平山县是贫困县,北冶乡贫困人口3264人,人均收入不足2900元。依托佛光山景区,园区规划建设11个特色小镇,目前已开发建设3个,产生多方面效应和显著成效。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整个项目完成后,每年可为平山县增加300万人次以上的客流量,将成为省会周边首家2~3日游的风景区,直接、间接为当地带来1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l万元。 二、“五融”创新动能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五位一体”融合创新的大趋势、新常态,从五个方面着力启发新动能。 1.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创新思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一村一品、一景、一韵的智慧小镇及宜游、宜乐、宜养的森林景区。支持有条件的小镇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按规划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楼、特色民宿、自驾露营、体育竞技、户外运动等绿色健康旅游产品。 2.园区、社区、景区,“三区”融合创新模式。项目采用全新“大区小镇”精准脱贫模式,以“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将“回归自然,回归心灵本源”的文化理念扎根乡村热土,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系列开发集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优雅的文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优秀的旅游环境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景区、特色智慧小镇,真正做到农民不离乡、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就地安居乐业奔小康。 3.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村民主力,“三主”融合创新动力。地方政府、驻村工作组、旅游公司密切合作,按照“五位一体”精准脱贫的思路,组织相关专家对佛光山景区周边11个村庄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充分挖掘每一个村庄的区位特点、历史文化、经济特色,结合现有资源,逐一高起点精准规划建设特色智慧村镇。协调指导每个小镇利用闲置房屋建设综合服务站,提供导览、咨询、登记等服务;开发建设具有太行山文脉的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销售一条街。积极扶持农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广大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乡村居民、外来游客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良好互动,带动乡村产业结构、村镇结构、就业结构整体优化、美化、升级、提质、增效、上品位。 4.产业链、经营链、利益链,“三链”融合创新机制。通过地(流转)、人(农民变业主)、资金(借力财政、用好自有资金、借助投资平台)全资源要素整合拓展产业链,多功能开发衔接经营链,经济、社会、生态“三效”融合提升效益链,健全完善“集团公司+特色产业园区+智慧小镇+专业合作社+文化业主+电商服务平台”高效运营模式。同时引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对当地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参与研发制作、服务管理、生产销售、稳定就业,既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又增加了活力十足的文化旅游内涵。 5.新动能、新功能、新效能,“三能”融合创新业态。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建设有机绿色农业和果品基地,形成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深入挖掘特色早茶、特色预订、宴会接待、乡村别墅、露营基地、乡村茶馆、花园足浴、草坪瑜伽、农民趣味运动会、幸福公寓、老字号商业街、双语国际幼儿园、武术培训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珍稀观赏鱼繁殖推广等100多个盈利点。 三、启示与建议 1.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协同运用五大发展新理念,“五位一体”统筹推进,融汇创新“大区小镇”精准脱贫模式,“五个效应”实实在在,坚定了乡村干部群众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一是有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巨资投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二是职业农民安居乐业、稳定就业、殷实基业期盼热切;三是县乡干部、社会各界也有很高的积极性。可见这一模式有基础、有潜力、易复制、可推广,建议列为省级“五位一体”精准产业脱贫示范项目、旅游扶贫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生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强扶持指导,及时总结推广。 2.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实践证明,打好“五位一体”精准脱贫决胜战,必须具体落实到诸如佛光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大区小镇”等有效模式创新上,为此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齐心合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促销,和精准脱贫、山区开发、文化旅游、政策支持系列部署,把“太行山老区发展要突出乡愁文化特色,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在规划设计、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体现美丽乡村特色,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的要求落到实处,培育旅游扶贫的先进典型,抓出经验,显出效果,形成示范效应。 3.综合调研中,87平方公里太行山独特的地貌,已完成云中天路13公里和红叶天路20公里的基础路面建设,建议三期连线打造“太行天路”;调研中方方面面反映平山旅游势头强劲,但交通拥堵制约着区域深度开发,急需建旅游专线;旅游景区需要加强规划整合宣传创名牌提质增效;美丽乡村建设急需创新高端强势产业支撑等问题,建议市县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在规划衔接、举措配套、基础实施建设、政策合力等方面进一步整合、协调、指导、促进。 (执笔:段小平、朱哲江、李鹍) 报告之九 关于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视察,充分肯定了“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创新经验,并对园区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近日,联合调研组再赴藁城,就藁城区委、区政府贯彻汪洋副总理和省委赵克志书记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指示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调研,发现园区在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石保廊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五大变化,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年来,园区经营主体、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奥绿蓝投资公司(石家庄神喻王果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遵循汪洋副总理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要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会周边农业特色小镇,园区建设进展显著。 1.光伏科技农业初见规模。华奥公司累计追加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光伏“三合一”设施蔬菜大棚200个(累计达到229个),发展标准化果园320亩,累计经营粮田面积达到3000亩,果树面积5000亩,蔬菜面积亩。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完善,生态饮品工厂产能达到3万吨,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专家论证。总装机18兆瓦新型日光温室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农户近万人增收。 2.高端项目加快入驻。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园区洽谈、寻求合作。目前,国家民政部华北农村干部培训中心、国家贸促会“世界食品城”、意大利国际名品博览园等一批“国”字头大项目与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中国(藁城)食品谷项目将揭牌,乐华城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商业街、世界美食风情街等)等项目即将落地,园区发展后劲十足。 3.三次产业融合加快。遵照汪洋副总理“让农民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指示,园区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步伐,通过建设享念生态饮品工厂、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媒体营销配送网络(行得通电子商务、大客户直销、O2O会员配送、网络微信营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采购分配等方式,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横向拓展加快,省内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河北CS野战中心、滹沱河公园投入运营,工业、农业、生态、旅游结合更加紧密,现代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4.现代园区品牌打响。2015年,园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供销总社和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名优特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石家庄温泉生态养生园双双列入2015年市级重点项目,有3个果蔬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证书,11个果蔬产品申报国家绿色认证。2015年,园区营业收入1亿元,利润1600万元。 5.富民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五位一体”统领园区发展,形成富民增收强大合力。园区搭建“三合一”复合棚室,100多农户劳务入股合作联营,一户2棚年收入5万~7万元。联合社协调20多家专业合作社,联结利益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创品牌、拓市场,带动10万农户增收致富。 二、四大创新,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动能 园区携手政府、金融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小镇建设、‘233’融资支持、‘1+2’农民受益机制”四大经营模式创新,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三产融合”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按照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打造从工厂化育苗、光伏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电商营销、冷链配送首尾相连、上下衔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 第一,纵向延伸。依托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等专家团队,打造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加工、智能化网络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园区。以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工厂化育苗,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赢得市场先机;以新能源装备发展光伏农业,打造阳面蔬菜、阴面食用菌、棚上发电的新型高效立体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以出口带动产加销、贸工农联结,摆脱农产品“卖不掉、储不下、运不走、利不高”困局;通过园区标准化生产、物联网全程监控、冷链低温配送、二维码追溯,确保食品生产关键环节有效管控,实现从“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食品全产业链贯通。 第二,横向拓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施光伏新能源、矿泉水加工、饮品工厂、农业现代数据中心、农业嘉年华、温泉养生、文化创意等项目,发展“农业+工业”“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创意”“农业+健康养老”多种业态、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通过各项新技术运用和产业融合,园区比传统农业效益提高6~8倍,比传统棚室节地20%~50%,节水40%~50%,节肥20%~50%,亩增产10%~20%,年提供绿色能源2000多万度,辐射带动周边60万亩绿色优质安全粮、果、菜高效生产。 2.“市民农庄”专业特色小镇建设模式。适应城市中高端收入人群壮大,传统文化基因中田园生活梦想点燃需求,园区依托滹沱河生态、生活、生产资源,围绕专业和特色做文章,在省会石家庄周边率先打造“市民农庄”专业特色小镇,以建设休闲小镇(依托高尔夫、射击中心)、旅游小镇、体验小镇(依托农业嘉年华)、农业总部小镇、云端小镇(依托行得通电子商务)为目标,打造环省会农业专业特色小镇,统筹解决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面貌改善的“三农”问题。 园区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农地用途不变、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民身份不变”等基本原则,将城市开发中大公司、大平台基本原理和模式复制到特色小镇建设中。农民、村集体以土地权益入股,园区出资统一规划实施农村道路、水、电、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以色列、北京农科院、河北农大等著名专家统筹规划,综合运用太阳能光伏、以色列滴灌、新材料日光温室、食用菌大棚技术,建设“产能居复合”的“市民农庄”,安排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和就业创业,吸引市民和企业下乡办公、休闲、创业、养生。同时,引进民政部农村基层人才培训中心、世界食品城、孵化创业基地、温泉生态养生、户外运动基地、河北省体育局射击中心、农业嘉年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富美三生、各具特色”的“市民农庄”,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景观、农业变景点,打造集度假休闲、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大数据等多种业态、多样功能的专业特色小镇。市民通过租赁、购买使用权等方式,在“市民农庄”居住、生活、生产;农民获得土地、房屋等租金收入,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预计专业特色小镇建成后,可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带动10万多农户增收,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绿色能源2000多万度;年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及职业农民、农民经纪人及其他涉农人员5万人以上。 3.“233”融资支持模式。园区与省农业开发银行、藁城区政府携手,试点园区、社区联动,“基础设施、土地流转、产业支撑”三位一体推进,“政府+企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探索政府授权、平台运作的“233”借贷新模式,为园区、特色小镇以及合作社、农户提供跟进式金融服务,保障园区项目资金需求。 参照省委、省政府“233”金融创新精神,由藁城区城投公司(政府)、华奥绿蓝投资公司(园区)、藁城和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成立项目股份公司,作为现代农业园区承载主体和项目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园区建设、融资和运营管理。项目公司与农发行沟通设计融资方案,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园区发展。项目公司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融资后,统一推动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代光伏物流园区、现代休闲观光园区、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华北干部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藁城区政府整合财政支农、产业扶持、小城镇等各类涉农资金,采取基础设施支持、财政贴息、配套奖励等方式,对项目公司承担园区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项目公司通过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并承担融资风险。园区和合作社负责前期资金垫付。目前,该融资创新项目正在紧密协调落实中,预计可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支持资金亿元以上,将极大加速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实现农业园区跨越式发展。 4.农民“1+2”四重受益模式。华奥绿蓝公司领办的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建立了“1+2”(农民+合作社、园区)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合作收益、利润分红四重收益。一是土地参股。农民将土地流转入股园区,获得土地租金收益。二是务工薪酬。农民进入园区务工,从事园区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生产经营活动,获得60元~100元/日的劳动薪酬。三是合作收益。园区搭建高效设施棚室,每个农户以6000元成本价(种苗、农资、水电、加工、销售、技术等费用成本)劳务入股合作经营,一户2棚每年承租费用1.2万元,园区对所产蔬菜按照1.5元/斤不变价格予以包销,农户全年可获得纯收入5万~7万元,是传统农户平均收入的2倍多。四是利润分红。园区成立联合社,协调20多家专业合作社,将园区对生产资料、物流加工、电商营销、冷链配送等关键环节成本费用降低,以及农业与旅游、新能源等产业融合获得的增值收益,通过合作社利润分红的方式,对合作社员予以分配。“1+2”农民多重受益的方式,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步推进。未来,随着农业专业特色小镇规模扩大,农民将享受到更多园区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资产增值收益。 三、加快建设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议 1.省、市、区进一步关注和支持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照汪洋副总理考察时的要求,即“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建议将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试验区,列为省级特色小镇(省会周边)重点项目,并列为成片建设美丽乡村重点项目。 2.督促省市相关部门加快落实“233”融资模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33”信贷模式,专门发文《关于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的通知》(冀办【2015】45号),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233”信贷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园“233”融资模式,是对河北省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和率先尝试,对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破解农业园区发展融资难具有可贵的示范、带动意义。建议省市相关部门加强对省农业发展银行、藁城区政府督导,加快“233”融资信贷模式落实,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3.将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列为“五位一体”政策重点支持项目,并确定为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园区。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园带动产业创新、三产融合、五位一体建设,符合新常态大逻辑,符合中央和省市系列会议部署,建议列入省市“五位一体”重点项目大力支持,作为整合涉农资金的试点,带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放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效应。 (执笔:段小平、朱哲江) 报告之十 关于衡水市“三区同建”“五位一体”统筹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衡水市抓住河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的机遇,从村多、村小、空心化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目前,已建和在建农村新型社区161个,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米以上的联建社区46个、产业园区320多个、生态园区140个。创出了“三区同建”“四化同步”、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引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赵勇副书记责成省政协原副主席赵文鹤、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董经纬,率有关专家到衡水市深入调研总结。 一、“三区同建”的缘由 1.村多、村小、空心化的市情特点决定了“三区同建”。衡水市村平均人口仅687人,村庄数量约占全省的10%,人口数量仅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3%。导致四大难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农民负担重;二是基础建设成本高、效果差;三是农村宅基地浪费严重;四是很难选出有能力的带头人,村级班子弱。解决这些问题,“三区同建”大势所趋顺民意。 2.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提出更高生活质量新期盼。2015年衡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0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超2千亿元,增速全省居首。目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百户拥有家庭汽车均列全省第5位。农民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享受乡村自然生态,留住民风“乡愁”。“三区同建”有群众基础。 3.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促使积极探索“三区同建”。衡水市村庄占地146万亩,村均292亩,户均1.5亩,“空心村”“一户多宅”普遍存在。通过“三区同建”,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有效缓解用地难等突出问题。 二、“三区同建”的模式、意义、特征和目标 衡水市“三区同建”模式即坚持新型社区、产业园区和生态园区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有机融合。建设乡村新型社区,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具备条件的小散空心村统一拆迁改造,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多村共建共享并与城镇联通,让进入社区的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等值的生活品质。建设产业园区,通过流转原村址复垦的耕地和农户承包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增减挂钩形成的土地指标发展工业园区,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建设生态园区,将生态治理理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做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面水系打造、环村庄造林绿化和湖泊湿地保护等项重点工作,依托特有生态资源集中连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让农民居住于靓丽风景中,让游客流连于风情画卷里。 1.“三区同建”的核心意义是促进“四个转变”,即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居住条件转变,居住条件转变促进生态环境转变。 2.“三区同建”的形态特征是“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即在区域范围内,通过优化整合农村资源,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乡村单元。 3.“三区同建”的根本目标在于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即通过适度集中、整体提升、形态转变,使建设区域真正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载体,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确保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美丽乡村建设如期实现。 三、“三区同建”需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是全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83个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大都处在县城周边、乡镇驻地、园区附近基础条件较好的“三个周边”;二是量力而行,要求每县(市区)每年至少启动建设3~5个“三区同建”示范点;三是每个示范点3~5年建成,确保推得开,留得住,可持续。 2.坚持突出产业支撑核心。特别注重产村融合,协调推进。农民流转土地每亩可获得相当于800~1200斤小麦价格的土地租金,入园务农日均收入40~80元,务工日均收入100~200元。全市已有137家工商企业参与“三区同建”,建设各类产业园区320个,撬动社会资金50多亿元。冀州市3个村联建嘉兴社区盐化工循环经济园,20多家规模企业安排本区2000多人就业,“上班入工厂园区、下班进社区楼房”成为新常态。 3.坚持农民主体。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账怎么算、房怎么建都让农民说了算。全市各示范点普遍成立村民自拆自建委员会,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威信较高、办事公道的明白人和志愿者组成。负责宣传教育群众,算好“村庄改造成本账、节约土地增收账、宜居宜业舒适账”;组织发动群众,采取“走出去学、集中起来议、入户访谈”三种形式;房屋设计推荐,提供多种户型让群众自主选择;质量监管,组成由政府部门、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三方参加的监督小组,全过程让农民做主人。 四、“三区同建”的主要做法 1.政府主导。衡水市把“三区同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战略来抓,高规格组建“三区同建”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抓顶层设计、综合协调,缜密部署,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区同建”工作的意见》《衡水市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示范点项目申报监管及验收办法》《关于统筹整合资金支持“三区同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晰路线图、时间表。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每人每年至少抓好一个“三区同建”示范点。并将其作为农业农村15项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年度考核,每年组织观摩拉练,现场实名打分,结果排队公示。 2.规划引领。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施工”。修订完善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实现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多规融合”。按《衡水市三区同建“十三五”规划》,全市布局183个“三区同建”示范社区(包括812个行政村),实行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成熟一处启动一处;产业园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方便群众就业。坚持高标准、全覆盖、有内涵、促融合的建设理念,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规划注重地域特色,展现民族文化和“乡愁”符号。枣强县八里庄社区5个村共建绿色廊道,传承“邻里和睦相处、世代友好”的人文乡愁。将现代农业园、玻璃钢加工园、光伏农业综合园,统一整合为现代产业园区(一区多园)。统一流转全村3060亩土地,发展苗圃和油用玫瑰;引导5个村的19家玻璃钢加工摊点入园集中经营;综合推进光伏农业循环利用,生态观光休闲区突出红色《印象平原枪声》主基调。 3.创新驱动。以改革的思路破解资金、土地、拆迁等难题。一是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旧村拆迁腾出的建设用地置换到城市规划区,复耕一亩净地由县市区给予15万~25万元的补贴。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重点用于支持“三区同建”。完成村庄拆迁,每亩奖补不低于2万元;搬迁入住农村新社区,连续5年补贴每平方米每年2元的物业管理费。市财政整合了3.3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以奖代补“三区同建”旧村拆迁。三是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进社区,建设超市、卫生所、幼儿园、燃气、供暖等社会服务设施,实现村企双赢。四是在破解用地难题上,探索出先拆后建,原拆原建,不占耕地、不受土地指标限制等有效办法。五是在协调管理上,与农户、承建商分别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和《新村建设协议》,双向缴纳保证金确保如期落实。 五、“三区同建”的初步成效 1.推动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三区同建”以来,全市已有近6万农户入住新社区。全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83个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后可使16万多农户50多万人入住,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近10个百分点。 2.推动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农业现代化。2015年底,衡水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3.2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1.2%,3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7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注册家庭农场4978家,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各类产业园区的收入达到45%以上。 3.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衡水市工业、城镇建设等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超过3万亩,而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万亩左右,缺口2万亩,同时146万亩沉睡中的村庄占地造成极大浪费。经测算,近两年衡水市19个新社区示范点,原村庄占地亩,新社区规划占地4112亩,可节约土地亩,平均每个村庄可腾出建设用地200多亩。 4.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据统计,两年来衡水市工商企业到乡村办加工企业238个,投入资本8.7亿元。全市乡镇内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美丽乡村、新社区建设还带动了水泥、钢材、建材、家电、家具、装修、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近两年来全市直接用于社区农房建设投资100多亿元。 5.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三区同建”,多方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职能向农村社区延伸,基本实现城乡均等化,为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提供了示范。特别是“三区同建”开辟了精准脱贫新思路,如阜城县贫困村——许铺整村搬进了带电梯的楼房,复耕的524亩土地成为西瓜种植园区,为全村人均增收6000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美小康村。 六、几点建议 衡水市“三区同建”模式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协调指导上的系统创新突破,社会各界反响较好。衡水市“三区同建”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在沿海、沿路、沿城(镇)产业基础较好地区和移民搬迁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地区等有普遍推广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破解土地和资金制约的办法需大力拓展,长期处于谋划状态的示范点要加快启动;二是群众主体作用需进一步充分调动;三是推进的举措应进一步实化细化。深层原因在“三个顾虑”,即怕变、怕乱、怕政策不兑现。 1.学习推广衡水“三区同建”模式要抓住“四个转变”核心,即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居住条件转变,居住条件转变促进生态环境转变,拉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五位一体”统筹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农办牵头筹备,适时在衡水召开全省高规格现场会。 2.学习推广衡水“三区同建”模式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主力、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改革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自然生态等优势,聚集合力创新特色,切不可照抄照搬“千篇一律”。 3.学习推广衡水“三区同建”模式要用系统改革的方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难、涉农资金整合难等“瓶颈”制约。建议委托专家学者从理论、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深入研究。 4.“三区同建”事关改革、发展、政策的重大集成创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其中许多问题尚待不断探索。建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中心村建设、美丽乡村重点片、特色小镇等有机结合,列入重大工作部署和主要目标考核,县乡“一把手”年年抓典范,相关部门坚持不懈,不断合力抓出新成效。 (执笔:张波、高林森、朱哲江) 报告之十一 从石家庄市鹿泉区“好乡亲365”实践看农村电商全覆盖 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大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经济加速向农村普及,在系统服务连接、网络平台整合、协同创新创业、引导健康消费、加速供给侧结构改革、动能转换等方面作用日愈显现,是“互联网+智慧乡村”的生动实践,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机和加速器。按照河北省2016年基本实现农村电商网络全覆盖的目标要求,鹿泉等县(区)率先试点与专业电商公司合作,在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迅猛的发展态势。 一、鹿泉区发展农村电商主要做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石家庄市鹿泉区抢抓实施大数据、“互联网+”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在率先试点示范基础上,于2015年10~11月中旬,用短短45天时间就在农村搭起了多功能的“好乡亲365”智慧平台,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大大加快了农村都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步伐。 1.从“零资源”到“全覆盖”。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三手联动”,政府出台政策支撑,结合山区县区实际,根据村庄位置、大小及辐射半径,在158个符合条件的村布局了“好乡亲365”农村电商网店,区财政按照2万元/店标准列支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并实行农村免费WiFi全覆盖,为普及电商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注重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与河北365集团合作,依托农村原有店铺,公司免费提供货架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并试点示范网上课堂,组织到样板店考察学习,多媒体深入宣传学网、用网、大数据、互联网经济等新知识、新效能,使得网店在村里扎得下根、发展得好。辐射全区的网店,不仅满足了村民优质购物、加快发展的需求,更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北薛庄村、下聂庄村的网店,过去每天营业额一般在300元左右,加盟“好乡亲365”农村电商网店后,日均营业额超过8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多。 2.从“小商店”到“大平台”。以农村电商为依托,将大数据、“互联网+”不断融入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按照城市便利店、县级生活广场、乡村服务站业态组合模式,搭建了O2O电商网络体系,所有网店既是购物商店,也是配送中心;既可以在店中购买,也可以网上购买店中送货,让物流配送延伸到了村级末梢,有效解决了物流配送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依托电商网络,将谷家香椿、田仙红石榴、金凤扒鸡等特色商品放到店中销售,既扩大了市场,也增加了网店的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村产业孵化、市场转化、提质增效等问题。原华恒水泥厂转型为年产3万吨核桃露的华洋饮品后,借助电商平台生态圈推销产品,销量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短短两年销售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 3.从“不认识”到“离不了”。按照“一个网络、多重功能”的思路,以电商全覆盖为目标,构建“农村店铺网络、智慧物流、产业电商、普惠金融、创新创业”五大平台。特别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整合各种网络体系,集产品销售、金融、保险、产业扶贫、社会救助等八大服务功能于一体,并逐步增加与留守老人、儿童等相关的民生服务功能,发挥网店遍布农村的优势,将每一个网店建成村民综合服务站,将各种资金、技术、政策、文化、社会关爱整合起来,源源不断输送到每个需要的家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广大乡村干部、新农民由过去不认识、不接受,正在逐步变得离不开。 现在,鹿泉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正在与通用集团、河北365集团合作,建设通用365电商智慧谷项目,集智慧物流、农产品加工展销、产业孵化、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京津优质项目、企业入驻,不断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要。 二、发展农村电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基础薄弱。村级尤其是边远贫困乡村,商业设施布点较为混乱;政府部门对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经济认识亟待深入、提高,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大数据开发应用等建设步伐亟待加快,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普惠金融”和大数据引领三个支撑。 2.运行粗放。普通百姓简单追求低价的心理必须着力引导改变;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充斥农村市场,一些供货商恶性降价竞争导致正规产品难以打开农村市场的局面必须扭转,为电商平台配送货真价实商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观念落后。农村普遍缺乏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农民参与的主动性需要不断引导。特别是类似鹿泉的城郊型农村社区,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边远山村常住生活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的关注望尘莫及,电商发展需要特殊的政策措施。 三、发展农村电商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新农民主力”,三力合一确保推得开。建议将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一项战略工程,融入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乡村治理等各个领域,与美丽乡村、扶贫攻坚、山区开发等结合起来,制定中长期行动计划,科学谋划、统筹布局,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市场为引领,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络,并积极引导大学生、社会青年返乡创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2.坚持“功能完善+平台拓展+机制规范”,系统协调创新确保立得住。建议将发展农村电商与物流配送、商业推介、金融服务等结合起来,依托电商网络平台,加快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智慧物流和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发挥其第三方中介平台和大数据库作用,为促进农村产业孵化、市场转化及城乡“双向”物流提供支撑和保障。 3.坚持“模式创新+动能转换+观念转变”,确保用得好。建议注重加强对农民市场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引导,以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农村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淘宝村”等农村“一村一品”新模式,广泛吸纳农民就业,用电商与生俱来的创新因子,激发起“草根产业”的新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4.六措并举构建农村电商共享经济生态圈。一是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鼓励银行卡(信用卡)消费、结算、支付,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基础数据,用以打开银行大门,为农村创业贷款、消费贷款等提供信用支持;充分利用农民的信用资产,无需质押和评估,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二是重视农村生产生活大数据收集、挖掘和应用,更好地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三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基础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建议政府协调交通部门和电商平台企业整合老、少、边、穷地区现有交通运输资源,充分挖掘公交运输系统资源,发展客运的同时承担起货运,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商贸物流业发展。四是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对农民进行“开智”培训。五是以电商平台企业为中心,建立县域农村商会组织,把农场主、农业产业园、食品龙头企业和商贸流通小微企业归集到商会组织,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创业者搭建沟通、协调、发展平台。六是培育农村经销商共享经济生态圈,为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供应链智能化打造产业聚集的平台、利益分享的平台、动能转换的平台。 (执笔:朱哲江、李鹍)

上一篇:念想李保国
下一篇:没有了

Top